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一把“杠子”何以造就“亿元村”

时间:2023-08-03 09:36:35 来源:腾讯网 分享至:

木锨把俗称“杠子”。在单县谢集镇郝庙村,这里生产的木锨把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%,日产8000根“杠子”,年产值达3亿元。

一个产业的致富效应有多大?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,年收入7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0余户,30万元以上的50多户,8万元以下的基本没有。”单县谢集镇郝庙村党支部书记包芳星说出了答案。

一把“杠子”如何能做成富民强村的“大文章”?带着疑问,7月29日,记者走进郝庙村,探寻“亿元村”的产业致富密码。

郝庙行政村位于谢集镇中部,包括郝庙、万庄、陈庄等9个自然村。“杠子”加工,在郝庙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,过去都是一家一户作坊式加工生产,销路窄、利润低。

“2021年,由镇平台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,高标准规划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木材加工园区,村里成立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销售。”包芳星告诉记者,村内家庭作坊统一入驻园区,进行统一管理,统一定价,统一对接海港物流,原先受土地、环保、消防等因素制约的小作坊蜕变为现代化产业园,大家也从“恶性竞争”转向“合作共赢”,探索出一条国有经济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。

“以前村里‘杠子’销售模式单一,销售链短,销售网小,相对封闭,信息不流通,采购商压价事情经常发生。子公司成立之后,一方面建立销售部门,聘请专业营销团队,改变以往营销模式。另一方面公司搭乘互联网的‘便车’,利用直播带货销售筷子、擀面杖等日用木制品,拓宽销售渠道。”包芳星说。

在车间一角,记者见到一排新产品,除“杠子”外,还有锤把、镰把、擀面杖、马扎腿、蒜臼子、筷子等木制品。包芳星表示:“这些新产品都是利用边角余料制作的,我们引进生物质颗粒生产线,利用锯末生产生物质颗粒。同时,在厂房屋顶安装光伏,形成厂房上发电,厂房下生产的立体经济。”

包芳星介绍,光伏产生的电量,分为两部分,首先满足厂房内生产户的用电,同时以低于市场价格0.3元/度让利于生产户,实现双方共赢。剩余电量并入国家电网。目前,郝庙村木材产业加工,每年消耗电量超过300万度,仅用电量一项,郝庙村子公司每年可实现盈利300万元以上。

随着木制品加工产业发展,“杠子”加工也由原来的一个郝庙村发展到周边七个村。谢集镇党委以郝庙村为中心,联合附近行政村成立了片区功能性党委,共同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,搭建木材产业共富平台,推动集体、群众双增收。

“以前都是家庭式小作坊,各干各的,现在进入园区,阴天下雨也能正常生产。”村民司宝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入驻产业园后,平均每户增产50万根左右,每根利润在2毛钱,每户能增收30万元,每年生产时间可达到300天,较之前增加60天。进口原木成本较之前每立方米减少50元,产品种类增多,由原来只生产木锨把、锈把,发展为生产擀面杖、锤把、生物质颗粒等多种产品。

一组数据见证了木材加工园区建成之后发生的“三个翻番”——村集体经济翻番,今年村集体收入将达到150万元;就业人数翻番,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,解决400人就业;群众和经营户收入翻番,人均收入增加1.6万元,经营户年增加产量50万根,增加收入10余万元。

富起来的郝庙村发展底气更足了,把取得的经验应用到建设美丽宜居乡村,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。“这几年,我们规划建设占地面积260亩的新村,实现土地复垦1200亩,建设有26栋10+1楼房和203套老年安置房、周转房,对村居环境进行了美化绿化。”包芳星说,“思路一变天地宽,发展理念转变让我们实现了一次次蜕变,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。”

“现在村里建成了美丽乡村,也有了产业园区,谁还想着出远门打工?”已过而立之年的司荣辉,曾想着离家到省城做装修生意,现在决定留在村里接班父亲的“杠子”产业。

站在自家的厂房门口,司荣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:“今年新扩了一条生产线,一根‘杠子’出厂价四五块钱,咱争取一年卖出去200万根,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……”

菏泽报业全媒体 记者 李若生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港澳空调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  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